黄芪是历代中医最常用的中药之一,在临床上素有“十药九芪”之说。黄芪为补气之要药,自古就被用于药膳食疗。宋代大文豪苏轼在谪居密州期间,大病初愈,常喝黄芪粥用来补养病后虚弱的身体,还专门写下“白发敲簪羞彩胜,黄芪煮粥荐春盘”的佳句来推荐这道药膳。那么,对于“黄芪”这位日常养生餐桌上的“常客”,你又了解多少呢?
一、黄芪的基原和性状
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(Fisch.) Bge.var.mongholicus(Bge.)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(Fisch.)Bge.的干燥根,主产于山西、甘肃、内蒙古、陕西等地。黄芪药材呈圆柱形,有的有分枝,上端较粗,长30~90cm,直径1~3.5cm。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,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。质硬而韧,不易折断,断面纤维性强,并显粉性,皮部黄白色,木部淡黄色,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,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,黑褐色或呈空洞。气微,味微甜,嚼之微有豆腥味[1]。
二、黄芪的功效主治
黄芪具有补气升阳,固表止汗,利水消肿,生津养血,行滞通痹,托毒排脓,敛疮生肌之功效。用于治疗气虚乏力,食少便溏,中气下陷,久泻脱肛,便血崩漏,表虚自汗,气虚水肿,内热消渴,血虚萎黄,半身不遂,痹痛麻木,痈疽难溃,久溃不敛[1]。
三、黄芪的常见配伍
黄芪治疗脾虚气弱之倦怠乏力、食少便溏时,常与益气、升阳之品配伍,如人参、柴胡、升麻等;治疗咳喘日久、肺气虚弱、气短神疲时,常与润肺止咳平喘之品配伍,如紫菀、款冬花、苦杏仁等;治疗气虚自汗时,常与收敛止汗之品配伍,如麻黄根、牡蛎等;治疗气不生血之面色萎黄、神倦脉虚时,常与补血药配伍,如当归等[2]。
四、黄芪的食疗应用
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、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公告,正式将黄芪等九种物质纳入药食同源目录。民间多用黄芪制作药膳,如黄芪炖鸡、黄芪鲫鱼汤、黄芪粥等,其营养丰富,具有补气和提高免疫力的功效。现代以黄芪为原料制备的黄芪咀嚼片、黄芪酒和黄芪茶等,制备方法简单、功效明确,多用于增强免疫力、缓解体力疲劳、辅助保护肝损伤、改善贫血[3]。
参考文献:
[1]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. 一部[S]. 2020: 315-316.
[2] 张廷模. 临床中药学[M]. 2版. 上海: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 2012: 295.
[3]奚佳玉, 苏圆锦, 赵鲲鹏, 等. 黄芪药食同源的研究进展[J].华西药学杂志, 2023, 38(06): 718-724.